香港野生動物的簡樸房

 

一念

 

政府剛推出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劏房「升級」為簡樸房,意圖解決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然而,在香港,生活在狹窄的環境的不單是人。我們將城市擴展至鄉郊,動物的自然棲息地被水泥覆蓋,馬路將牠們的家園劏開。即使野生動物不害羞地在市區闖蕩,也沒有人願意與牠們和平共處,反而被視為威脅,更是翻垃圾桶的衛生問題製造者。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於10月13日共同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顯示,過去50年間,全球野生動物族群數量平均下降了73%,此報告期望令大眾更關注地球的健康。人類活動而令野生動物的棲地減少是主要原因,尤其是淡水和陸域生態系統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南美洲因大量土地開墾作農業,加上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令這一區生命力下降幅度高達95%。

 

在香港,只有在填海或濕地發展項目推行時,我們才會特別留意到受關注物種族群的數字。例如,機場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直接減少中華白海豚的棲地,政府將周邊海域「升級」作海岸公園以作補償。然而,海豚的數字還是連年下跌,鮮見牠們在「裝修」後的新居出入,而我們亦難以將這簡樸房還原。

 

在社會政策中,動物的需求常常被忽視。隨著市區周邊的綠化帶發展,野豬和牛隻等動物的生存需求卻未受到重視。在十四鄉,牛隻的草地和水源被地盤重重包圍,只可以在馬路上遊蕩。當一個個屋苑落成,大批居民搬上高樓大廈,地上的幾隻野豬都變成了可怕的入侵者,走在路上的牛隻都成了障礙物,飛鳥被通透的玻璃誤導。牠們無法適應石屎森林的生活而喪命,光是十月就有幾隻野豬和一隻牛被車撞斃,過去一年有近300隻鳥撞玻璃亡,這兩年更有900多隻野豬被「人道處理」。


雖然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飼養寵物,並且有寵物友善的公共交通工具試行,但我們依然缺乏足夠的空間來安置所有貓狗。最令人無奈的是,鄉郊村民因為城市發展被逼遷所放棄的無數社區貓狗。牠們都曾經是被人疼惜的動物,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伙伴,每日在村裡的小屋和小徑之間穿梭。可惜這些動物從未被納入安置計劃,甚至缺乏官方統計。鄉郊村民被逼上樓,無法容不下體形比較龐大的村狗或數目眾多的貓咪。根據民間統計,這幾年間因收地影響的貓狗數量可高達數千隻,頓時面臨流離失所的命運。

 

多年來,我們努力改善劏房戶的生活環境,以捍衛人的尊嚴。如今,我們同樣應該關注動物的居住條件。我們與一眾動物同為天主的受造物,牠們是我們在地球生活的伙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為自己的寵物創造活動空間,提供溫飽的生活條件。城市規劃中,我們需要考慮野生動物所需的生活空間,並通過生態走廊將這些空間連接起來,讓它們不再受到馬路和人為威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