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杯水車薪的特殊教育服務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集思

 

新一年學期又已開始,不論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家長和學生都期待新一年有新氣象,學生能自由愉快的在學校學習、家長希望學生能得到足夠關注和支援、老師和校長亦希望能提供優質教育予孩子,殫精竭慮為社會培養未來棟樑。

 

近年各界甚為關注學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希望他們得到專業協助。而對於未能清楚表達自我感受的幼童,其實亦需要得到支援。近年六歲以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服務需求日增。家長、教育界、社福界等都表示有需要增加相關服務。現時提供的服務包括以下4類型: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及特殊幼兒中心。

 

雖然選擇哪一種服務,是視乎小朋友的能力和需要,但接受學前兒童綜合發展評估的輪候時間過長,一直為人所詬病。有傳媒曾報導,全港七間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最普遍的輪候時間為6-12個月(35.1%),其次為12-18個月(27.1%),而逾18個月的更達13.1%。情況令人擔憂。雖然政府一直表示有進行分流,及額外提供學前康復服務名額,但相信數以千計的家長及學生至今仍未能“零等候”。如果需要選擇私營醫療服務,相關收費由數千至萬元不等,未必每個家庭負擔得到。延後評估不止錯失治療黃金期,亦令家長及照顧者百上加斤。

 

其中一個延伸問題,便是現時香港的照顧者大部份都無法得知從何渠道得到支援,結果演變成命案。例如在2018年一名外婆勒斃疑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外孫;2022年9月,一名有SEN特殊教育五歲男童,於疫情被長期虐待致死,母親涉嫌謀殺被捕。現時幼童家長及照顧者大部份只能依靠學校的老師、校長、社工的觀察和建議,才能獲得轉介,評估然後獲得服務。私營醫療評估費用貴、輪候時間長當然也是問題。然而上述的慘案更證明,如果照顧者沒有時間、精力、知識、渠道去理解SEN學生,及自己的需要,整個家庭便會面對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去年,由二十多個社福機構及民間團體組成的「照顧照顧者平台 — 關注SEN兒童照顧者工作小組」與「香港讀寫障礙連網」及「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曾進行一項《「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照顧者精神壓力」問卷調查》,成功收回398份有效問卷。受訪者的精神壓力指數平均達4.2分,當中有48.5% 表示其精神壓力已達到5分「非常大壓力」的最高水平。有70.4% 及56.5% 的受訪者表示,曾出現「感覺要花更大心力完成事情/能力減退」和「胡思亂想」的行為,有受訪者表示曾有「傷害小朋友」 (14.8%) 、「自殘」(6.3%) 或「自殺傾向」 (5.8%) 的想法。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已評估患有抑鬱症 (27.1%) 或焦慮 (22.9%)。而當中有16% 受訪者表示有兩種或以上的精神科疾病 。由此可見,杯水車薪的特殊教育服務、精神健康支援、課餘託管服務等,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筆者明白特殊教育不止需要支援學童及照顧者、對於教師和校方亦有各樣挑戰和困難需要正視和處理,同時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及觀念亦不是朝夕可以做到。但社會的確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社區支援網絡,以促進社區的共融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