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健康政策反思

 

李緹瑩

 

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在社區已響起嚴峻警號。根據去年香港大學的研究,16.6%的受訪青年過去一年至少患有一種精神疾病,使得約六分一青年人口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更令人擔憂的是,有19.4%人過去一年曾有自殺念頭、5%有自殺計劃,並有1.5%曾企圖自殺。青少年不願意尋求專業協助,根據去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的調查,24.4%的兒童及青少年在過去一年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但近半數不願意尋求專業協助。

 

香港最新自殺死亡統計顯示,去年本港自殺人數達近10年新高,年輕群組的自殺率近年有上升趨勢,其中10至19歲的自殺率達7.2,20至29歲則為16.09。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近年全球年輕人及學童的自殺個案均有上升趨勢,主要原因包括新冠疫情後的適應困難和年輕人對未來失望。他建議社會應給予年輕人更多支持和空間,並加強學校對教師的支援,讓學生知道可以尋求協助。

 

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問題,教師在學校中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根據教聯會的調查,超過9成受訪教師感到壓力大,主要源自學校行政工作、新教育政策和處理學生情緒問題。教育局和相關機構應提供更多支持和培訓,以應對學生的情緒問題和提供心理健康支援。

 

回應青少年自殺及精神健康問題,精神健康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教育局、醫衞局和社署透過跨部門合作,集結教育界、社會服務界和醫療服務界的力量,在去年推出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及早識別和支援有高風險的學生。他同時也提出最重要為預防措施,包括建立快樂校園環境、培訓老師、甚至學生,如何處理情緒出問題的人,亦建議學童每天有一小時運動時間,又認為現時的課時,仍有空間安排。

 

筆者非常認同預防勝於治療,在相關預防措施政策討論,較少討論如何支援家庭。港大精神科榮休講座教授、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前委員陳友凱醫生指出,透過調查發現只有三份一的香港年輕人覺得能在家中輕鬆地說出心事,反映家庭因素重要。在現行政策討論中,較多建議加強家長教育,如教育局編製了「『關愛孩子好精神』家長教育系列」單張,以提升家長的精神健康素養。同時,亦製作了「守護孩子精神健康,預防青少年自殺」家長便覽,以提升家長對青少年自殺的認識。

 

除了家長培訓外,家長能否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也重要,但家庭友善措施在香港的實施情況也需要改善。去年的研究顯示,85.6%的受訪僱員認為香港家庭友善僱傭措施不普遍。政府和僱主應提供更多支持和彈性,確保僱員能夠平衡工作和家庭。

 

總的來說,青少年精神健康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我們應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健康、支持和包容的環境,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實現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