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堆冰冷的數字

 

羅佩珊

六、七十年代,本港經濟蓬勃發展製造業及建造業起飛,山寨式家庭作業亦如雨後春筍,由於工地作業模式缺乏規管、安全意識不足等,地盤及工廠危機四伏,被機器斷肢或地盤的傷亡意外頻生,情況慘不忍賭。記得年幼時老父曾語重深長的說:「從前曾在地盤工作,但一次工友遇難,不敢再做,寧願轉行,再辛苦一點,也要把你們養大。」此後,爸爸改做五金工人,養活一家。雖然我當時年紀還小,但也深感爸爸愛惜家人,也教我知道一宗工業意外可致家庭破碎,甚至禍延一代。 

 

可惜數十年後,即使香港經濟持續發展,香港職業傷病及死亡個案並無太大改善。工業傷亡慘劇仍重複發生,去年至今已發生多宗大型工傷意外事件,其中建造業的職業傷亡個案在各行業中最為顯著。2023年建造業共有3 097宗工業意外,較2022年上升1.7%,其中死亡個案佔20宗,佔所有行業的死亡個案的八成三。

 

耳聞目睹工業傷亡的新聞,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剎那的傷感,涉事的家庭卻是要面對持續的悲痛,家中經濟狀況不但手停口停,而且長輩或年幼子女頓時孤苦無依,前路茫茫。家屬未及收拾至親傷亡的悲哀情緒,就要面對工傷補償申索或殮葬事宜,期間人情冷曖、繁複的工傷補償程序等往往令工人或家屬造成二次傷害,當中的困擾及沮喪的心情不足為外人道。等待勞工保險發放的傷亡補償,也得耗時一至兩年,可是身體的缺損或家人的傷亡更是一生一世,傷痛教人難以磨滅。

 

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提升職安全成效指標,要將五年平均每千名建造業工人工業意外率由2021年的29.8降低至2026年的26.8%。去年底政府亦修訂《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將嚴重違法行為的罰則提高至罰款一千萬元及監禁兩年。不過,提高罰則後,平均罰款額仍處於每宗個案九千元的水平,令公眾懷疑法例修訂的阻嚇作用。

 

經濟發展及社會建設離不開工人的默默付出及貢獻,職業傷亡可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及指標,而是一個個嚴重受傷的身軀及一條條無辜的生命,也代表著無數個失去經濟支柱及遭逢不幸的家庭。當我們追求經濟增長,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人在生產過程的基本尊嚴及安全工作的保障。

 

教宗聖保祿六世發表的《民族發展通諭》說:「發展不是簡單地歸結到經濟的進步而已。⋯⋯我們所注重的是人,每個人,每一班人,直到整個人類。」(#14)「真正的發展應顧及人的社會、文化以及靈性的層面的需要。」這指出「發展」比「經濟發展」有更深層及廣泛的概念,而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中心。

 

社會必須建立一個公義制度,讓每個人有合理待遇及公平的發展機會,保障人的尊嚴及讓其與各人在包括家庭層面上得到全面發展,並回應天主的召叫。在職業健康的議題上,對生命的重視和保護是對天主恩典回應。此外,我們必須完善職業安全及相關法例,也要推廣以人為本的安全教育,由城市建設及建築工程的規劃開始,就要預視及考量工人在執行工作及維修過程中的安全需要,以預防及減低將來的意外風險,確保工人的工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