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的尊嚴

 

羅淑儀

 

近期看了一個劏房兒童的畫展,主題名字改得很好,叫「兒居不宜居」,展出的都是劏房孩子畫的畫,有些孩子畫了自己站在家門和憤怒的表情,然後寫道「見到自己屋企好嬲」,有些畫下卑微的願望,說「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枕頭和被,我會超級開心」,有些畫了一個漏水的家,地上還有「小強」(蟑螂),有些畫了兩個不開心的小朋友。一張張的童畫,盡見劏房的居住環境對他們身心的影響。

 

香港的劏房數目一直上升,根據統計署數字,2016年有91,787戶住劏房,到2021年已上升到107,371戶,共21.4萬人,五年間增加了15,000多戶。至於面積,現時劏房樓面面積的中位數只有11.6 平方米,比一個私家車車位還小(規劃署標準面積是12.5平方米),約有一成的劏房,面積更不足7平方米。

 

最近身兼「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副組長的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擬訂立的劏房居住環境最低標準,會介乎7至10平方米之間,亦會訂立高度標準,亦會考慮為劏房作凍結登記,設立容忍期,業主要在容忍期內做改善工程。

 

我們面對的現實是,公屋興建需時,現時輪候期長達5.7年,而未來五年預計興建的3萬個簡約公屋,亦只供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者申請。換句話說,不少基層市民仍要住劏房,劏房既然無法取締,唯有規管,亦要及早規管。不過除了面積,更需要考慮居住環境,以及居民的承擔能力。

 

筆者和同事曾經採訪過住在深水埗劣質劏房的居民,那些劏房狹小,一進門就是一個所謂「厠所」的馬桶,再踏一兩步就到起居的地方,只能擠進一個人的走道旁邊就是床,床的一半用來放了衣服雜物電飯煲等家檔,騰出來空間兩呎也不夠,睡覺也難以平躺,住的人百般無奈,但他們別無選擇。

這類劣質劏房位處深水埗的舊樓,一層劏了十多間,都是僭建,排水渠外露在走廊,漏水是常態,臭氣濕氣混和,但月租都要二千多元。而我們調查發現,包租婆也是二房東,她租了好幾層舊樓,經營她的違規劣質劏房王國。政府固然正視這些問題,執法之外,那些只能承受低微租金的居民又何去何從?

 

教會的社會訓導強調人性尊嚴,政府以至整個社會,如何彰顯居住正義,讓弱勢者活在一個宜居的地方?

 

劏房問題存在已久,但這絕不只是一個房屋問題,請看看劏房兒童畫的畫。孩子成長得快,這些影響隨著他們長大會越來越深遠,成人世界的政策和措施以年計,對孩子來說,其實一天也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