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
今年三月份,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舉行了一場電影分享活動。電影內容是講述300名生活在阿富汗的女音樂家,因被打壓而被迫逃離家園,前往葡萄牙的過程。塔利班自2021年8月重奪政權以來,指音樂是「不道德」,音樂會使年輕人誤入歧途,因此實施宗教統治,禁止在公共場所播放音樂。有教友在影後回應中指出,無法想像如何面對沒有音樂的人生。
「如果沒有音樂,生命將會是一個錯誤。」(Without music, life would be a mistake.)。這是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經典名言之一。流行音樂對社會的影響力巨大,大概是因為不少歌曲創作本身極具社會意義,為人帶來共鳴。
九十年代樂隊Beyond的《光輝歲月》,開宗明義是為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而創作。歌曲發表時曼德拉剛結束27年的牢獄生涯,Beyond透過此曲向這位致力於實現種族平等的英雄致敬,主音歌手黃家駒認為,曼德拉不僅代表非洲黑人,而是代表整個世界,每個人都需要自由、平等、人權;此外,為港人熟悉的《Amani》,是Beyond在1991年的宣明會肯雅之旅後的作品。Beyond以音樂呼籲世人,用仁愛驅散世上罪惡的戰爭。
在戰爭面前,歌曲亦能帶來團結的力量。早在 1967年越戰期間,約翰.連儂(John Lennon) 的《 Imagine》,書寫無種族、無國界甚至無財產分化的烏托邦社會的想像。披頭四( Beatles) 透過《All you need is Love》,向全世界發出和平的懇求,指出武力不會對和平有任何幫助。
2022年 3月 4日,為聲援遭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全歐洲25國家的150個電台合作,於當天早上同一時間播放約翰·連儂的《Give Peace a Chance》。同年 3月份,在歐洲聯賽足球比賽期間,塞爾維亞的球迷們舉起了多條橫幅,並一起高唱《Give Peace a Chance》,以抗議西方國家對也門、利比亞、敘利亞、阿富汗和伊拉克等20多個國家的戰爭干預。發起人表示,這是為了團結,並提醒世人,不應對戰爭視而不見。
2023年1月份,科學家把末日鐘調快10秒,顯示全球離世界末日越來越接近。根據原子科學家公報形容,新調撥的時間反映了當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重燃世人對核戰的恐懼。無獨有偶,本地歌手陳蕾當時亦推出新歌《窮人的薔薇》,表達人類為了一己私欲破壞大自然、發起戰爭的惡行,且掠奪無權勢者的生存空間。窮人在戰爭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只能用「顫抖的雙手,用眼淚祈求,沒法換來時日倒流」。新一代年青歌手姜濤,雖然年紀輕輕,但社會意識亦不遜於人,他在 23歲生日時(即 2022年4月)發表的歌曲「作品的說話」中,以回應了社會的紛擾局面。「作品的說話」的音樂短片是在一廢棄的商場拍攝,姜濤化身為一位難民,觀察商場裡面的人生百態。姜濤在訪問中指出,商場是世界、地球的縮影,爭奪食物、祈禱、爭拗等場面,都會在戰地發生。《作品的說話》看似描述著遠方世界的戰爭,但其實那樣的紛亂、衝突、對立,天天都在上演,它沒有想像中的遙遠,到今天仍然在發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