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與照顧者

 

真心話

 

今年5月12日為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不少為人子女的都會想盡辦法,與母親及家人一同歡聚,以表揚母親的偉大,無私的付出,又以康乃馨作答謝的象徵。可惜現代社會,形形色色的商業推銷手法,讓母親節幾乎成為了消費、購物、優惠等代名詞。我們能否以不花費金錢的方式,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媽媽的愛意?

 

基於傳統的家庭性別角色分工,不平等地照顧者的角色都多落入女性身上,母親都是照顧者,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隨香港人口老化的情況加劇,以老護老,以老護殘的情況亦十分普遍。兒童照顧者,雙職家長亦不少,照顧的重擔亦有機會落入祖父母輩身上。隨年紀增長,體能日減,年長的照顧者,壓力可不少。

 

多年來多得團體的努力,讓照顧者的議題得到關注。政府,商界,社福機構開始提供針對照顧者的支援。一些倡議團體,倡議建立照顧者的身份認同,透過參與者接納新的身份,離開一下自身的身份角色,可能是「某某的阿媽、某某的新抱/阿囡」等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身份,稍稍離開一下,才會有新的思考空間。了解「無私的付出」的背後,可以是社會,政府,企業,社區,社會服務機構等偏見地,有意無意地忽略對照顧者的支援。近年團體倡議,照顧者應該優先好好照顧自己,明白自己的需要,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me time),正視有足夠的休息,醫療需要,正常的社交,自我增值空間,發展自己興趣的需要。切勿以啞忍或逆來順受,久而久之,容易跌入情緒漩渦、令身心疲憊、壓力爆煲,不要重複用力引致勞損等等,從自己真實的需要出發,才會真正顧及照顧者的身、心、社、靈的健康發展!

 

我們明白,照顧者與母親節之間,是存在少許的內在矛盾,過度強調女性的「無私的付出」,看來真的有點不合時宜。回想起多年以前已有團體,以黑色康乃馨諷刺政府,並喊出 「政府咪搵阿媽笨 支援責任你有份」與其母親節送花,不如向照顧者提供不同支援」的口號,以表達對政府漠視照顧者需要的不滿,指出不應將照顧責任個人化!團體當年已提出,支援照顧者應成為社會上,每一持份者需共同承擔的責任。現今回看,實在有其進步性和革命性。

 

舉例說就兒童照顧者方面,在經濟轉型下,婦女就業貧窮,外出就業時間未能配合子女的放學時間,被迫獨留子女在家成刑事罪行,將責任歸咎於個人及家庭身上,轉移真正的社會問題。外出工作、陪診等暫託服務支援不足,社區褓母亦只是半義務的方式津貼。持續多年爭取的照顧兒童津貼及特殊照顧者津貼亦不獲政府接納等,當年的情況同現時處境分別不大。

 

日日都是母親節,人人都是照顧者

 

相信不少母親,都不是寄望一年一次的母親節收到甚麼的大禮,品嘗何等的美食; 而是日常多些耐心的交流,了解父母不同時候的需要; 時刻感恩照顧;有時親自煮一餐飯,雖然缺少訓練,未必一定煮出水準,但亦是一次體驗母親經歷的好機會。一同相處,行山、行公園;甚至一同聊天,看電視,細味一下共聚的時刻。與此同時,明白照顧者的壓力及需要,人人都可多行一步,為有需要的照顧者,予以關心及支援,共創一個照顧者友善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