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佩珊
最近本港接二連三發生涉及照顧者面對沉重壓力下,傷害家人及自己的悲劇,這些悲劇反映照顧者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及生活困境,也揭示社會未能識別出隱性照顧者的需要,同時也折射出政府對照顧者的支援不足,有關情況實不容忽視。
盧婆婆及其丈夫經過半生的努力,以為可以安享晩年,無奈丈夫三年前一場大病後,經常進出醫院,身體情況每況愈下,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盧婆婆與子女同住,奈何他們早出晚歸,平日都是由盧婆婆扛起照顧丈夫的重擔。一日三餐、洗澡、如廁、日常雜務……,盧婆婆事事親力親為,隨時候命。即使每天上街買菜,婆婆也不敢輕慢,生怕丈夫獨留在家,跌倒後呼救無援,總之無時無刻心繫丈夫。
無償的付出,日夜癲倒的照顧,換來的不只是身心疲憊,還有丈夫的埋怨及指責。婆婆諒解丈夫疾病纏身,心情不好,故萬般忍讓,不離不棄。盧婆婆畢竟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人深知長期「以老護老」使婆婆體力透支,精神緊張,情緒一觸即發。於是家人為伯伯申請政府的長者日間中心服務,奈何輪候需時,盧婆婆也得一邊等待消息,一邊日復日的照顧丈夫。
談到社區及政府支援,盧婆婆表示鄰里間縱有問候,但鮮有實質支援,始終照顧長者涉及扶抱,責任重大,也難託於他人。她也曾在社區中心及醫院透過醫務社工接觸過不少長者服務資訊,如離院後家居或院舍照顧安排、政府津貼的申請辦法等,但關注焦點總是落在被照顧者本身,而有關照顧者的服務,如照顧者津貼、暫託服務及照顧者資訊等卻聞所未聞。
社會上像盧婆婆的照顧者不勝其數,根據社會服務聯會的估算長者與長期病患照顧者約43萬,照顧時間中位數約14小時。最近一項調查亦發現,逾四成的受訪護老者需獨力照顧長者。近五成受訪者自評壓力頗高,容易感到疲勞,不過九成受訪者稱從未使用暫託服務,當中近四成人表示不認識有關服務。可見很多照顧者服務資訊未能送達到服務使用者的手中。其實,社區中心、專科診所、醫院不但是接觸患者,也是接觸照顧者的重要途徑,若政府各部門及個別專業界別能增強敏感度,主動在這些場所識別及關心有需要的照顧者,提供服務資訊,不但能為照顧者提供紓解困境的方法,而此時此刻給予他們的那一份關懷,相信能讓照顧者感到安慰。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並肩同行,所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相信「愛」是支撐著照顧者跨越種種難關的力量。不過,面對崎嶇及不可預測的前路時,照顧者難免心灰意冷,痛苦崩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中指出,「多少世代和世紀以來,發現在痛苦中蘊藏著一種特殊的力量,一種特殊的恩寵,它使人內在地與基督密切聯繫……不但是個人發現痛苦的救贖意義,尤其是使他們變成完全的新人。」(#26) 人在苦痛中更渴望與天主親近,因為在經歷痛苦時,也正是在分擔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而這痛苦也因連結於主耶穌基督的痛苦,而得到轉變。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在人前看似是徹底失敗,但天主復活的奧跡,代表著給人帶來了慰藉、慈愛與平安,這使人得到釋放。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基督的智慧,在病痛中、受苦中懷有希望及信心,並學習分擔身邊的兄弟姊妹的痛苦,愛主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