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子祺博士
在大學教授和平研究(peace studies)這一冷門學科,一般都會在課堂內用一些社會科學的角度去講解「構建和平」(peacebuilding)是甚麼一回事,例如列舉和比較傳統國際關係學、政治科學和安全研究 (secuity studies)的共通點和分別。
從衝突作為一個中心來講的話,和平研究透過比較研究法去分析人們怎樣可以預防或管理衝突、結束衝突又或者在衝突後如何改變一些狀況,令衝突沒有那麼容易再次發生,同時亦包括衝突之後怎樣達到修和及和解的目標。但作為天主教徒學者,在與各位教友分享時,則可以破格一點,從經文入手,講述聖經內關於和平、和解的一些章節如何在社會科學研究得到印證。 以下揀選了三篇讀經和三段和平學學者的論點作比對:
第一篇讀經是耶肋米亞先知書 6:14 「他們 (即假先知和司祭)草率治療我人民的瘡痍說:『平安、平安!』其實卻沒有平安 」。和平學先驅約翰·加爾通(Johann Galtung) 在《 和平與衝突研究手冊》(2007: 28)亦強調,建設和平不同於綏靖 (pacification),「在改變暴力衝突結構性的根源方面,沒有取任何進展的情況下軟化衝突是綏靖,而不是締造和平」。
第二篇讀經是聖詠 85:11「仁愛和真相必彼此相迎,正義與和平必彼此相親」。和平研究泰斗約翰·保羅·萊德拉赫(John Paul Lederach)在其名著《建設和平:撕裂社會的可持續和解》(1997: 30)就建基在以上的聖詠章節,透過親歷和分析尼加拉瓜的和平進程得出此結論:「和解建立在悖論之上,悖論將看似矛盾但實際上相互依賴的思想和力量聯繫在一起」。聖詠內提到的四大和解元素,就正是衝突後社會普遍要面對的兩難,即如何尋找真相和正義而不失和平與仁愛,推崇仁愛與和平而不助長不義與謊言。
最後一篇讀經則是由兩篇相關的福音組成:首先是若望14:27「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 然後是瑪竇 10:34-36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為把平安帶到地上;我來不是為帶平安,而是帶刀劍,因為我來,是為叫人脫離自己的父親,女兒脫離自己的母親,兒媳脫離自己的婆母;所以,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長期研究北愛衝突的學者若瑟· 利希蒂(Joseph Liechty)和則濟利亞· 克萊格(Cecilia Clegg)在《超越宗派主義》(2001: 152, 167)就對「和解的固有危險」有此獨到見解:「每一次新的包容都會創造一個新的排斥機會」。他們所觀察到,嘗試伸出和解之手與維繫教派團結兩者之間的內在矛盾。在當地教會社團內,就曾有神長因為充當不同的和解角色而結怨:有的身居幕後擔當調解員或中間人,有的則在公共領域對當權者或武裝組織直斥其非;前者容易認為後者在「搞破壞」、損害和談氣氛,後者則常看扁前者背棄為受害於不義的人發聲的天職,甚至認定對方是沒有良知的叛徒,以致教會內的互相仇視和排斥甚至比宗派間的更嚴重!
誠言,教會及社會都需要有先知聲音,指出不公義,讓人民可以超越 「草率治療」。因此,教會倡議的和平往往與世俗所理解的不一樣。與此同時,我們亦需要牧者在背後做療創、包紮與及鋪橋搭路的工作。這兩種工作看似矛盾,但實際上相互依賴。耶穌基督所指出的分離與決裂應該不是必然的。但願當有教會弟兄姐妹構建和平、做和解工作的時候,不要被人當作仇敵就好了!
(本文為作者於國際和平日的 “和平教育分享”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