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難民的困境

 

集思

 

教宗方濟各第108屆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的主題是:「與移民和難民共建未來」。本屆移民與難民日於今年9月25日主日舉行。教宗以此為主題,亦表示教會承認和重視移民和難民,以及他們為建設進程帶來的貢獻。教宗方濟各在文告中表示,「移民和難民的存在也是一個重大挑戰」,但更重要的是,這為「所有人在文化和精神上的成長是一個時機」。由於他們的存在,「我們能在人性上成熟,共同建設一個更廣泛的我們」。

 

目前全球面臨了本世紀最嚴重的難民危機:由於戰爭、政治迫害、貧窮、疫情等原因,無數的人被迫離鄉背井,冒著生命危險到其他國家求生。他們感到茫然和沮喪是必然的。他們生活的條件環境往往是不足為外人道,特別在疫情期間,總是感到孤獨、被出賣,或被排斥。對於生活在全世界最大的孟加拉難民營內的緬甸人民來說,他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在營內受到許多不人道的待遇,如殺人、綁架與毒品流竄等狀況,但由於緬甸國內的局勢日益惡化,在國外又被苛待,陷入進退兩難,無處可去的狀態。

 

今年8 月份,孟加拉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向聯合國提出要求,要將濟留在該國的羅興亞(Rohingya)難民遣返回緬甸。她指出,難民為該國造成沉重的負擔。自2012年起,緬甸軍方開始對羅興亞人進行殘暴的族群清洗,迫使逾74萬人逃難,大多前往鄰國孟加拉。此前,孟加拉已經收容自1990年代至今逃避迫害而來的羅興亞難民約30到50萬人。2017年8月,緬甸軍方因為要報復叛亂組織的襲擊,再一次對國內的羅興亞人發起「清除運動」,大批羅興亞人再逃離家園。此外,去年軍政府發起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並接管緬甸後,該國局勢更加惡化,近75萬羅興亞人逃到孟加拉。

 

政變後軍方與多個民間武裝團體的戰鬥不斷,人民的基本自由受到壓制。聯合國秘書長緬甸問題特使,諾埃琳·海澤(Noeleen Heyzer)於6月份的聯合國大會中表示,由於會員國的分歧,聯合國未有採取積極行動,令緬甸人民感到被國際社會遺棄,羅興亞難民更感到回國無望。

 

超過一年動蕩,截至今年5月,該國境內目前有過百人流離失所者。除了鄰國孟加拉難民營外,緬甸最貧窮的邦之一若開邦仍有十多萬羅興亞人被困在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內。連續不斷的地區衝突和政治危機,令國家機構崩潰,重要的社會和經濟基礎設施被破壞,人們的財產都被燒毁。軍方不成比例地使用武力,並持續針對和平抗議者,亦令武裝抵抗激增,社會局勢越發不隱。不少天主教教堂被摧毀,亦有神職人員被逮捕,教會的避靜中心成了難民收容所,並以不同方式幫助他們,例如為流離失所者提供基本必需品、在難民營內一起祈禱等。

 

移民和難民的苦難呼喚我們加倍努力,建設一個「人人享有和平及尊嚴的世界」。然而,「要使這種奇妙的和諧盛行於世,人們就必須接受基督的救恩,接受愛的福音,這樣才能消除現世的不平等和歧視」。教宗在108屆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結尾撰寫的禱文中,祈求天主使「在有排拒的地方,盛開兄弟情誼的花朵」,使我們眾人與「邊緣地區的所有居民」一起成為「祢的王國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