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的平衡時空

 

(本文寫於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前)

 

集思

 

距離立法會選舉只有一星期,周日下午三時過後,在灣仔鬧市的主要街道上,看見有選候人的街板上寫上「選情嚴峻、全面告急」八個大字,附近街道卻看不見任何候選人的街站,沒有半支旗幡、也無人派傳單,跟那張街板相比,像極平衡時空。

 

其實在選舉期內情況都差不多,見過有人拿著傳單當扇撥、拍照打咭,相對過去的選舉,候選人及義工由朝到晚在選區內拉票的景象,這屆選舉的確很不一樣。

 

先說議席變化。在被完善後的選舉制度下,立法會的議席由70個增至90個,循地區直選、功能組別及選舉委員會產生。當中地區直選議席由上屆的35席減至20席。功能組別方面,今屆取消了五個「超級區議會」議席,即過去沒有其他功能組別投票權的選民就無法投選區議員候選人。

 

再說選民基礎。2016年的選舉委員會,選民人數有約25萬人,今屆多個界別被取消了個人票,選民人數只有7900人,跌幅98%。這7900人今屆還有權提名立法會候選人。

 

說到參選的門檻。參選人要取得選民提名外,還要取得最少10名選舉委員會成員的提名,以及得到新成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許可,才能成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

 

在這個新制度下,要讓選民關心選舉,難度不低,為了宣傳選舉,官員出席場合,寫網誌也不忘叫大家投票,選舉日又可免費乘搭車,政府谷票的積極程度似乎遠勝候選人。候選人理應更落力,好好接受選舉的洗禮。

 

除了選「賢與能」,選舉另一個意義,就是讓各種政治、社會、民生議題得以公開表述和討論。

 

今天的香港仍存在不少矛盾和社會問題,貧窮人口一直高企、長者、基層居民及勞工、外傭與少數族裔,他們在疫情下更形惡劣的困境、以至年輕人議題,在今屆選舉中亦似乎無法得到相應的關心。較為流傳的熱話,就是某候選人說要爭取西灣河興建港鐵,而事後他解釋是口快說錯。

                                                                                            

「民主政制,由於能夠保證人民得以參與政治抉擇過程,及保證被統治的民眾有機會選出向他們負責的統治者,並得在適當時以和平手段更換他們,故此獲得教會相當高的評價。同樣地,教會亦無法苟同於那些細小圈子的統治集團,他們篡奪國家的權力,以謀取個人私利,或者為實現某種意識形態。」(《百年》通諭46)

 

教宗方濟各在2019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亦說:「政治若能藉著在每個人的才幹各能力得以體現,政治便是為和平服務,每個人都能貢獻一塊石頭來協助建造共同的家園。」

 

選舉結果出爐後,那些當選人是否堪當走進議事堂,克盡議員之責?拭目以待。